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
图片
霜降以后到春分之前这段时间,伤寒这种病容易按照六经传变。一旦伤寒发病,六经传变就可能发生。传过六经之后,有的时候病症会自然痊愈,这可不是乱说,在《素问》里就有记载呢。但要是遇到两感伤寒症,那就麻烦了,一天之内会有两条经络同时发病,表里都有病症。这时候人会水浆不入,昏迷不醒,要是这样持续六天,很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。所以得了伤寒要是不服药,等过了七天可能也不会有大问题。不过要是在这七天里用药不对,那就可能变成坏症,把病情给耽误了。
先师们制定的治疗方法很玄妙,一般人还真不容易理解。比如阳盛格阴这种情况就得仔细观察,阴盛格阳也必须深入研究。只有把表里阴阳弄得明明白白,在发汗、温里、涌吐、攻下这些治疗方法上才能用得恰到好处,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伤寒的道理,和医圣张仲景的医学一脉相承。
先说说太阳经症。夏天的时候可以用九味羌活汤代替麻黄汤。太阳经症一开始会怕冷,身体发热,头疼,脊背也疼。要是有汗,那就是伤风,脉象是浮缓的;要是没汗,就是伤寒,脉象是紧弦的。没汗的时候可以用麻黄汤发汗,要是汗出得多了,就用桂枝汤。平时要是有点小毛病,可以用香苏散加减来治疗,只要用对了药,病症很快就能好。刚开始生病如果是太阳经的问题,那就赶紧发表散寒,这样人就能恢复健康。要是用错了药,用了阳明经的药,那就会把寒邪引入肌肉里,热就散不出去了。
再看阳明经症。阳明经症就像热汤一样,不怕冷还会脱衣服。眼睛疼,鼻子干,睡不着觉,脉象浮洪滑数而且长。治疗的时候用解肌的方法微微出点汗就行,升麻和葛根是最好的药。太阳经的病症要是传到了阳明经,用点升麻病就会轻一些。要是吃了小柴胡汤,寒邪就会转到少阳经了。
接着是少阳经症。少阳经症会寒热交替,嘴里干,咽干,胸胁疼。还会干呕,脉象弦,听力也不好。这时候用小柴胡汤就能安宁下来。阳明经的病症要是传到了少阳经,只用一味柴胡就能清热。要是用升麻再发汗,就会变成畜血证,病情会更严重。少阳经症还没完全好的时候,要是用大黄攻下,人就会变虚,还可能会出现痞气、结胸这些病症,所以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慎重。
再说太阴经症。太阴经症会怕热,脉象沉有力不停歇。舌苔厚,气急,烦躁增加,这时候用白虎汤就不用害怕。太阴经症怕热、烦躁,还会口干,心下闷。大小便正常,病在中间,用黄连泻心汤最稳妥。太阴经症怕热、口渴,烦躁,腹满,大便次数多,黄芩和芍药一起用,再加上甘草效果更好。太阴经症怕热,腹满得厉害,还很危险。后面几天大便一直不通,用桂枝大黄汤最有效。太阴经症表面上还热,里面烦躁,大便还干结。肚子胀满,舌苔厚,用大柴胡汤攻下,很快就能好。
然后是少阴经症。少阴经症身体凉,怕热,烦躁,手脚乱动。口渴,舌苔厚,腹满硬,大小便不通,还说胡话。有时候会拉纯清水一样的大便,这都是邪热在胃里。治疗要用苦寒的攻下剂,赶紧用三味小承气汤。
最后是厥阴经症。厥阴经症身体厥冷,烦躁得把衣服都脱了,腹满硬。舌头卷起来,阴囊收缩,气往上冲,发狂说胡话,感觉快要不行了。告诉医生们别慌,要从脉象里判断生死。要是脉象沉有力,用大承气汤赶紧攻下,病就能好。要是脉象微弱而且乱,那用药就要小心了,稍微用错一点就不行了。有句话说:三阴厥逆的病症其实不是真的寒,而是假寒,外表虽然厥冷,但里面有大热。《内经》里说:亢则害,承乃制。热到了极点就会反兼寒化,阳盛格阴,热得越深厥冷也越厉害。外表虽然厥冷,但和太阳经的恶寒不一样。刚开始生病要是太阳经的问题,后来依次传到三阴经,一开始会手扬足掷,揭去衣被,狂乱不宁,口渴,大小便便秘结,然后又会变得沉静厥逆。医生们遇到这种情况,可一定要仔细观察病情,要是用错了热药,那可就离杀人不远了。
总之,对于伤寒症传遍六经的情况,我们一定要仔细分辨,准确用药,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,让患者恢复健康。
以下是六经辨证中常见方剂及大致剂量(古代剂量换算现代剂量仅供参考):
一、太阳病
1. 太阳经证
- 中风证 - 桂枝汤
- 桂枝三两(约9g)、芍药三两(约9g)、生姜三两(约9g)、大枣十二枚、炙甘草二两(约6g)。
- 伤寒证 - 麻黄汤
- 麻黄三两(约9g)、桂枝二两(约6g)、杏仁七十个(约9g)、炙甘草一两(约3g)。
2. 太阳腑证
- 蓄水证 - 五苓散
- 泽泻一两六铢(约15g)、猪苓十八铢(约9g)、茯苓十八铢(约9g)、白术十八铢(约9g)、桂枝半两(约6g)。
- 蓄血证 - 桃核承气汤
- 桃仁五十个(约12g)、大黄四两(约12g)、桂枝二两(约6g)、炙甘草二两(约6g)、芒硝二两(约6g)。
二、阳明病
1. 阳明经证 - 白虎汤
- 石膏一斤(约30g)、知母六两(约18g)、甘草二两(约6g)、粳米六合(约18g)。
2. 阳明腑证 - 大承气汤
- 大黄四两(约12g)、厚朴半斤(约24g)、枳实五枚(约12g)、芒硝三合(约9g)。
三、少阳病 - 小柴胡汤
- 柴胡半斤(约24g)、黄芩三两(约9g)、人参三两(约9g)、半夏半升(约9g)、甘草三两(约9g)、生姜三两(约9g)、大枣十二枚。
四、太阴病 - 理中丸
- 人参三两(约9g)、干姜三两(约9g)、白术三两(约9g)、炙甘草三两(约9g)。
五、少阴病
1. 寒化证 - 四逆汤
- 附子一枚(约15g)、干姜一两半(约4.5g)、炙甘草二两(约6g)。
2. 热化证 - 黄连阿胶汤
- 黄连四两(约12g)、黄芩二两(约6g)、芍药二两(约6g)、鸡子黄二枚、阿胶三两(约9g)。
六、厥阴病 - 乌梅丸(如汤剂剂量相对比例减少)
- 乌梅三百枚、细辛六两(约18g)、干姜十两(约30g)、黄连十六两(约48g)、当归四两(约12g)、附子六两(约18g)、蜀椒四两(约12g)、桂枝六两(约18g)、人参六两(约18g)、黄柏六两(约18g)。
需要注意的是,方剂的具体运用应根据病情、患者个体差异等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
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弦道》及《华康中医馆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
- 2024-10-14六经辨经,这些方剂竟是治病关键
- 2024-10-14调好疲劳乏力、精神萎靡的亚健康体质,顺带改善男科早泄:清心莲子饮的妙用
- 2024-09-09焕新衣橱,解锁明星们的潮流密码!
- 2024-09-09王晓松主持以“到野外去”为主题进行的开幕对谈
- 2024-09-028月30日亚药转债上涨0.68%,转股溢价率8.03%